您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人生 >

艺术人生

陈湘波:我的艺术人生正当夏天

时间:2016-07-20 09:43 作者:陈运成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点击量:   




陈湘波

《江涵秋影》 纸本设色 陈湘波

《倚风含露越雄骄》 陈湘波

《工业时代·网·八》 纸本水墨 陈湘波

  4月19日,“素心悟道”——陈湘波作品展将在岭南画派纪念馆开幕,展出艺术家陈湘波创作的“草木芳华”、“匠心禅缘”、“荷韵丹青”、“澄心逸趣”四大系列作品,包括工笔花鸟、小写意花鸟、白描人物以及现代水墨,全面呈现艺术家多领域、多视角的探索成果。展览前夕,身为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馆长的陈湘波带领馆内工作人员来到广州给恩师关山月先生扫墓。借此机会,记者采访了陈湘波先生,就美术馆工作、个人艺术创作以及以多重身份的从艺历程等方面进行了畅谈。

  广州日报记者:陈运成

  陈湘波,湖南衡阳人。199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为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关山月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工笔画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广州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地方级领军人才。曾参与、策划多种美术展览和学术活动。2011年,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设立“陈湘波优秀毕业创作奖学金”。

  广州日报:作为一个国家级美术馆的馆长,拥有旁人羡慕的平台,这对于个人艺术创作而言,有什么影响?

  陈湘波:坦白地说,美术馆的事务让我失去了较多的创作时间,无法专心搞创作,但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在社会需要时,付出应该也是值得的。具体到中国画家,良好的社会阅历和社会活动,可以开阔视野、打开胸襟。一件好的作品不单单是技术,它应该包含对社会、人生的体验和认识,这样的作品才会有广度和深度。

  艺术创作是一辈子的事情,我觉得画家的艺术人生就如同大自然的春夏秋冬,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节奏,自己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我现在做美术馆和社会的相关工作,正是我艺术人生的夏天——是充分吸收营养、奉献社会的时段。对于中国画家而言,我的艺术事业才刚开始。

  广州日报:作为关山月先生的弟子,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和关老有大量的接触,在艺术上对你有什么启发?

  陈湘波:我的画和关老不同,这点正是关老可贵的地方。关老为人自律、顾全大局的人格魅力和品德,以及在艺术追求上求新求变的艺术理念,让我开阔了视野,从骨子里对我影响深远,所以说,虽然我的绘画样式和关老完全不同,我的艺术观念、对艺术的态度和关老是一脉相承的。

  广州日报:作为馆长,每天都接受最前沿的艺术信息和资讯,这对个人艺术而言,是更明确了自己的创作方向还是无所适从?

  陈湘波:这是资讯发达的今天,艺术家普遍面临的问题。记得齐白石说过,自己从不看别人怎么画,怕受到干扰。这是艺术创作的一个方向。对我自己而言,我需要更多信息来提高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肯定,然后用独特眼光和视角来选择和把握艺术的方向。我们的教育往往是对自我的否定,于是在繁复的资讯中很容易迷失自我。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因人而异。

  广州日报:工笔画和写意画本无本质的区别,但纵观中国画坛,好像两者存在巨大的鸿沟,大部分画家无法打通此“任督二脉”,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陈湘波:中国画的艺术都是写意的艺术,只是形式不同而已。由于画家人为的自我限定,使得画工笔的画家很少去画写意画,画写意的很少去碰工笔画。这种现象也说明当下画家综合素养的缺失。当然,人的精力有限,能在一个领域取得成就非常不容易了。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让我有比一般人更多的艺术资讯的刺激,而且,我画画的时间、空间也和专业的画家不同。这让我有更多可能在工笔、写意画之间游走。

  广州日报:当代工笔画群体越来越大,作品制作趋于繁复精细,往往失去绘画的趣味性,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陈湘波:中国古代也讲究制作。现在社会也开始重提“工匠精神”。但是画面是否呈现强烈的制作性,和画家的综合修养有关。制作性是画面没有体现画家的学养和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技术上的制作呈现,从而丧失了绘画独特的艺术趣味。从现实来说,工笔画尽管有很多问题,但其绘画的可能性和空间越来越大,越来越强势这其中原因之一是工笔画具有自身的特点——既可以吸收西方写实因素,又能从设计、平面构成中获得素养。同时,以造型为主的社会化教学体系的训练,也让工笔画容易上手,大众接受程度也高。

  广州日报:你的绘画领域广泛,跨度较大,工笔、写意、佛教题材以及实验水墨,这种题材的选择的动机是什么?

  陈湘波:合适的艺术表达是全面、成熟艺术家的表现。这也是关老对我的影响之一。当我内心需要表达某种情绪时我就会选择相应的表现形式,从学院的本科到研究生的教育,让我在山水、花鸟、人物各专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备了这种表现能力。此外,在美术馆平台工作,也让我接触大量的信息,从内到外的促进我产生了各种创作欲望。此外,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的时间显得支离破碎,所以我得合理支配时间,如工笔画就在家里画,小写意画就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来创作。我画白描观音是对传统文化的另一个角度的了解方式,包括对线条、书法用笔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画试验性质的现代水墨则是以此来探索水墨这种特殊的媒材对绘画的影响,墨迹、水痕构成的美感、趣味对于一个人情绪的表达。每个艺术形式都有其时代的适应性,对现代水墨当然要肯定其价值和对满足现代的需求的意义,但也不能无限拔高。

  广州日报:中国画尚“静”,你在繁忙的工作后,如何让自己尽快入静进入创作状态?

  陈湘波:画画要讲究气场,所以一定要有这种条件。我一进入画室,就能感受这种绘画气氛,很快进入状态中。画画是我工作后的休息方式,与工作互补。此外,我除了工作和画画之外没有受太多的俗事的干扰。


                                                                                                                                                                   责任编辑:刘海洋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新闻社 电子邮件:zgbdxws@126.com  监督电话: 010-52872529 法律专职律师:覃健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京ICP备15044995号 公安部:京公安网安备:11011202001965号 技术支持:信诚网络 Power by DedeCms